“以前我们的技术跟着业务走,是兵工厂模式,但手榴弹造得再好,也造不出导弹来。阿里巴巴必须思考建立导弹的机制,成立新技术研发体系,聚焦核心领域的研究。这些研究的目标是为了解决10年、20年后的困难。”
阿里巴巴在2017年前,都是业务牵着技术的鼻子走,双11这样的极限业务场景不断倒逼技术进步,反过来诞生了阿里云等技术向的新业务,无心插柳柳成荫,这个阶段阿里的技术思维是手榴弹模式:一边是小打小闹,一边是人有我有,是战术需要,而不是战略需要。
2017年NASA计划后,阿里巴巴思路转变,开始由技术推动业务走,或者说技术与场景双轮驱动,技术成为阿里的战略资源。阿里巴巴有了让人眼花缭乱的技术布局:达摩院,旨在吸引高端技术人才,布局包括但不限于AI、芯片、IoT、OS、生物识别的领先技术,当时马云宣布在三年内,要在技术研发上投入超过1000亿,初期招揽100名顶级科学家和研究人员;
罗汉堂,吸纳全球科学家做基础科学研究;之江实验室,阿里与浙大等联合共建的基础科学实验室;2017年到2018年对芯片公司和机器视觉公司的密集投资,也是阿里巴巴NASA计划的一部分。
阿里之所以要投资AI领域的明星创业公司,部分逻辑就是在前沿技术的探索,而且大有投资整个赛道进而不错过任何优秀选手的思维,这一点也可以从阿里的投资逻辑中看出,阿里巴巴投资总监谢鹰曾表示:
“阿里投资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阿里实体业务的强耦合型投资,通过收购和投资增强集团业务,而另一类是探路型投资,当下业务关系并不强,但我们认为会对行业未来产生影响的也会投。”
当然,大都有业务结合,比如旷视科技的机器视觉技术,就已经应用于蚂蚁金服的刷脸支付等功能上。
阿里巴巴在技术上的一个优势是有大量的丰富的场景,包括阿里自有业务(包括电商、物流、金融、文娱和云计算几大板块)、阿里投资生态和阿里云产业生态。
就AI而言,前阿里云总裁胡晓明很早就曾指出,阿里要做产业AI,“AI不应该仅是实验室里和PPT里面的概念,而是应该聚焦于产业AI。”具体来说阿里通过不同的ET大脑,将AI落地到行业,阿里虽然不强调产业互联网战略,却一直在做产业互联网。
阿里巴巴技术风格的转变,是张勇掌舵阿里巴巴的一大功劳,马云在准备退休的内部信中提到,张勇一大成就是让阿里巴巴从商业公司升级为智能技术驱动的商业公司。在阿里巴巴内部张勇被认为是在高速路上换引擎的人,“而且把拖拉机换成了波音747”。现在看来,张勇实现了对阿里巴巴技术引擎的更换。
BAT都有了导弹部队
不只是阿里,BAT都在各自的擅长赛道进行前沿技术布局。
今年9月,在“WAIC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阿里、腾讯和百度分别展示了大规模视觉计算平台“天擎系统”、AI医学产品腾讯觅影和自动驾驶技术。
在AI领域,百度是最早布局的互联网巨头,提出“AI First”口号比Google的“All in AI”更早。2013年百度就创立了深度学习实验室,2017年百度宣布全面转型AI,强调自己不是互联网公司而是AI公司,陆奇到了百度搞了业界AI盛会AI开发者大会,大有做成“南有阿里云栖,北有百度AI大会”的野心,2018年陆奇去职,李彦宏亲自站台AI开发者大会。
百度不只是通过百度大脑将底层AI技术开放出来,还推出了中国唯一自主知识产权的深度学习开源框架PaddlePaddle。就行业而言,百度重点放在了DuerOS和Apollo两大开放平台上,分别瞄准物联网和智能汽车。当然百度自有业务如金融、搜索、信息流、广告,也都要将AI“武装到牙齿”的势头。
跟阿里不同,百度的AI发展思路是先研发技术,再给技术找场景。在今年7月的“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百度向外界展示自己不缺场景,从平台、技术、硬件再到产品上的AI落地。
腾讯先是低调探索,最初给人感觉有些浅尝辄止,2016年,腾讯低调成立了AI lab,专注于人工智能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探索。腾讯后来又投资了一系列的机器人公司,比如4000万美元投资明星机器人公司“优必选”;微信等事业群都有各自的AI团队,将AI用到产品中。
现在腾讯正奋起直追,在9月30日进行的组织架构调整中,腾讯整合成立了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明确要强化对AI等前沿技术的投资,特别是在产业互联网的全新战略下,ABC(AI、大数据和云计算)三大技术正在成为腾讯的战略重点,就AI而言,腾讯要让AI In All。
(编辑:浙我家)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