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院的服务费怎么就成了笔糊涂账?
然而据毒眸所知,真正会就影厅服务费和发行方协商、签订合同的影院其实并不多。不仅如此,很多原本就在找机会钻漏洞的玩家,更是看准这一机会开始打起了擦边球,在IMAX、杜比等非4D或非VIP厅上,也开始偷偷收取影厅服务费。 对于影厅服务费的出现,有不少业内人士叫好,认为是市场进步的一种体现。“建设IMAX厅的花费可能是普通厅的十倍,影院提供了更好的增值服务,理应获得更多的回报,这是纯市场行为,观众可以选择不购买、去买更便宜的。况且很多特殊厅的票价只是普通厅的两倍,相比于建设成本而言已经很低了。” 但也有影投负责人向毒眸表示,未和片方协商就收取服务费,毫无疑问属于“偷票房”。 “片方‘免费’给影院电影,最后跟影院分成,这是已经确定好的契约。私自改变分成契约,是对片方利益的侵犯,长期以往,哪个片方还愿意花精力提升影片质感?影院花更多钱建IMAX厅,一些IMAX影片也花了很多钱来做特效,按照这个逻辑,影片拍摄成本在提高,片方也应该拿更多分账。” 事实上,有分析人士告诉毒眸,一些片方对于影院私自收取影厅服务费早就感到不满了,但可能是因为国内片方一直处在相对弱势地位,加上过去几年国内影院的生存情况普遍不够理想,因此一些影厅在每张电影票上收几元影厅服务费的行为,牵扯到的利益数字也不算太大,片方和官方就默许了。 本次《复联4》事件之所以会闹得满城风雨,根源不在于服务费本身,而在于影厅服务费收得太高了。 “一张票卖300元,有200元是服务费,只有100元属于分账票房。总得算下来影院拿了将近250元,而迪士尼只赚20多元,片方自然也不乐意。”有从业者告诉毒眸,除去发行方,迪士尼方面也认为自己的利益受到了侵害、提出了抗议,进而才导致了此次服务费异常的调整。 影院发布的通知 在我国,只有“最低发行价+影院溢价”部分的账面票房,才能参与到最后的分账当中。一般情况下,一部电影的可分账票房,除去3.3%的特别营业税及5%的电影事业专项资金之后,剩余的票房中,影院及院线提留的票房收入比例为57%,制片方和发行方通常拿到的比例为43%左右。 作为进口大片的好莱坞电影则更加特殊,按照中美签订的相关协议,美国片方仅仅能够分得可分账票房中的25%,中影、华夏作为发行的代理方也能参与分账。现阶段,每年能够享受分账片政策的进口片只有34部,其他进口片则必须以批片的形式进入,这时片方能享受到的分账比例会更低(点此阅读:《摔跤吧!爸爸》之后,为什么看不到爆款批片了?)。 因此,虽然这回一张《复联4》的票动不动就能卖到几百上千,但由于服务费过高,在这类高价票上,归片方的部分其实是低于分账比例的。 曾在闲鱼上被炒到2000元的《复联4》电影票 有影城经理告诉毒眸,有关通知下发后,如果影城选择将服务费调整为票房上报,则这笔钱将作为分账票房参与分成,迪士尼的收入也会随之增加。“影城还能够通过分账的形式从中获利,,但是只能按照分账比例得到其中的一半左右,肯定没有高服务费时获得的收入高。” “票价纠纷实质上是一个利益分配的问题:这次是票价过高,影院想切走一块、选择收服务费,片方肯定不愿意;反之票价低的时候,还有最低票价限制,影院必须自己补贴观众、保证片方利益,影院肯定不愿意。” 资深从业者贺炜告诉毒眸,现有的票房分账模式可能已经不适用于行业的发展了,《复联4》后有关部门可能会对影厅服务费做出限制,但如果利益分配结构没有改变,则很难彻底杜绝此类现象。 在影厅服务费和分账票房外,还有一笔和猫眼、淘票票等售票平台直接相关的费用——“电商服务费”。在电商平台规模逐渐扩大、成为主要购票平台后,各平台开始收取该项费用,费用主要包含了电商的售票系统技术费、网络售票管理费、电话短信通讯费以及取票设备维护费等,每张电影票收取2-5元不等,2017年之前都未被计入到总票房当中。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专资办所统计的“全年票房”,都是指当年所有记录在案的“分账票房”——“最低发行价+影院溢价”的总和,不含影厅服务费和电商服务费等其他费用。但在2017年,出于票房增速等种种考虑,“电商服务费”开始被正式计入年度票房统计之中。现如今,很多在网上购买的电影票票面上,都会注明这张票的服务费是多少。 不过电商服务费虽被计入总票房,但并不会参与和片方的分账,而是直接由平台和影院来分配。有影投管理者告诉毒眸,很多时候系统商、电商平台和影院会按照1:2:1的比例来分成,即如果服务费是4元,三方分别能得到1元、2元和1元。而一些大的院线、影投有时候会要求系统商返还相关费用,即按照1:1和电商平台进行分成。 电影院内电商平台的取票机 (编辑:浙我家)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