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费事件背后,藏着影院的三张面孔
据专业人士介绍,当大家抱怨电影票价变贵的时候,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来自于服务费的提升,1~4线城市的人均服务费开支同比增加均接近或超过30%,5线城市也超过20%,猫眼、淘票票等在线售票公司在春节档就大幅提升购票服务费。 其实在多年之前,影院最受诟病的是以“结构票价”出售影票,影院将爆米花、饮料等商品与电影票搭配销售,票面上所标注的价格,包括卖品和其他附加费用,在业内被称为“结构票价”。 这种票价,一是让观众凭空多掏腰包,二是加剧电影业的“看电影贵”,我们之前可能都有遇到过要求观众强制购买3D眼镜,必须要搭配爆米花、饮料等套餐等组合,这本身就是违反规定的行为,也让很多工薪阶层在潜意识中认为去影院看电影是奢侈行为。 影院在这上面大有文章可做,卖品价格可以被提高至上限,而电影票价格却被缩减至片方要求的最低票价,导致片方仅能按最低票价分成,电影院借此兜售私有卖品、大偷票房。 随着电商平台的崛起和政策的完善,这种一般在柜台购买的组合票价渐渐成为历史,但对于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影院们来说,总会有新的方法来为自身盈利,于是服务费就成为了他们钻空子的渠道。 “说什么为中国电影发展尽一份力那都是空话,眼前最要紧的是填饱自己的肚子。”陈晓这番感慨,应该代表了不少影院经理的心声。 乱象后的迷雾:优质内容供给才是关键 面对如此乱象,有关部门自然不能坐视不理。在陈晓的印象中,广电总局对“服务费”做出限定措施尚属首次。限令一出,影院顿时噤若寒蝉。 在服务费乱象的背后,除了影院的三张面孔,我们还能看到一团模糊不清的迷雾。这迷雾来自于《复联4》上映前国内电影市场难熬的冷淡期,2019年已过去近1/4,前3个月电影总票房为186.2亿元人民币,相比去年202.2亿下降约8%。 电影市场的急速冷却,使得影院经理们的日子都不好过。这时又回到了陈晓在文章开头发出的那句感叹,影院数量的盲目增多,,也是挤压影院市场环境的重要原因之一。 2018年12月11日,国家电影局下发《关于加快电影院建设促进电影市场繁荣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国加入城市电影院线的电影院银幕总数达到8万块以上,就目前来说,需要每年至少增长1万块。 比如2018年,全国关闭影院约300家,而新增影院在1100家以上,远超过关闭影院数量。这样一来,全国影院总数超过1万家,可以说计划赶不上变化快。 可是2019春节档之后,一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救市之作出现,观众和电影人在感叹当下为什么没有好电影,但影院经理们怕是要比任何人都要急,毕竟那是他们赖以为生的饭碗。 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影院确实需要及时调整自身战略,以应对这场大潮。提升影院各部门的服务意识、最大化的利用影院空间资源、与时俱进更新设备,这些变革措施虽然听上去都很难,但确实是能够走出难熬期的立本之策。 从心态层面出发,影院方面还是要保持一颗平常心,相信会有优质的作品出现,戒骄戒躁,切勿盲目跟风。小小的服务费其实也是在给内容创作者敲响警钟,不要在旁边看热闹!这些事情与你们息息相关,影院需要你们的优质内容供给! 毕竟影院、观众、电商这些纠缠不清的群体,归根结底都还是为了电影服务的,如果有一天电影都不行了,那他们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呢? 【来源:犀牛娱乐 作者:岛主】 (编辑:浙我家)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